编者的话亲爱的老师们,新年好!
新年的喜庆气氛中,咱们新的学期又快开始了。新的一年,新的路程,本期分享来自自然老师的教学经验分享,希望能给老师们新的思路~
01
教和学都要“方法”
做学问的诀窍就是弄明白。这句看似废话的道理,当时的我竟真的不曾想到。它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方法。从明白的那一刻起直到现在,它一直影响着我的学习和工作。
那时我读初中,和大多数同学一样,觉得会个大概就行了,所以不求甚解。当然,成绩也就始终一般,甚至有时会偏下。直到遇到了我的老叔——我最佩服的语文老师,才真正意识到并使用这个方法。记得那是学习蒲松龄的小说《狼》,在检查背诵的时候,我背道:“……其一犬/坐于前……”,背完后,老叔单拿出我背的这句“其一犬/坐于前”说断句不对。我心想“这也能算得上个问题!这也太吹毛求疵了吧?”当然没敢说出来。接着就听老叔继续说道:“照你这样读,意思应该是其中一只狗蹲坐在屠夫前面,可故事里什么时候又出现了一只狗啊?这不就闹出笑话了嘛!”他说着还朝我笑笑。我感觉很窘迫。老叔接着说:“应读作:其一/犬坐于前,‘犬’是修饰‘坐’的,意思是像犬那样蹲坐。这种用名词直接修饰动词的现象叫名词作状语,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类似的用法还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如蜂拥而至、土崩瓦解、斗折蛇行等等。你看,表面看来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问题实际上反映出你对这句话并没有真正理解,对这种语言现象更是不清楚。学习怎么能满足于一知半解呢?对这些小问题满足于一知半解,渐渐的它们都会变成你学习路上的拦路虎,让你学不下去,那时后果可就严重了。这次这个问题可清晰了?”我重重的点了点头,心里着实佩服。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我之前的态度大概就是处于这个“罔”的状态中吧!我感觉自己就是个粗鲁的莽夫。今天经老叔这么一讲,我豁然开朗,一下子明白了一大片知识,心里觉得太爽了!从此我认定这就是个方法:把每个细节弄明白,整体的知识才会通透。
02
以“行”践“学”
我把这方法在其他学科试验了一下。那时数学正在学习函数,但只要遇到截距问题,我就有时能做对,有时做不对,却从来没有认真找过原因。这次我用了这个方法重新看了那段知识,比如横截距,指的是直线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点的坐标自然可正可负,而我之前想当然的认为截距嘛,就是一个距离一个长度,必然是正的。重新看了定义后才发现自己理解的是多么可笑,难怪做的题时对时错。我把所有曾经似会非会的知识又耐心地找回去,认真学了下,果然扫清了很多雾霾,这使我的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我无比感谢我的老叔,他教我的不是死知识,是学习的态度,是思考的方法。
如今,我站到了老师的位置上,秉承着这个方法去完成我的教学工作,也引导学生学会用这个方法去学习、思考。
03
教学案例
我接手的是初二的生物课,在设计教案时,我喜欢在一些熟视无睹的细节上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寻根究底。比如《鱼》一节的一个教学重点是鱼的呼吸,我就设计他们。
问:“鱼的呼吸器官是什么?”
学生们一个个不假思索的答“鳃”。
我追问:“你怎么知道鳃是用来呼吸的?”
原本像有一群麻雀喳喳着的教室里一下子陷入了寂静。果然如我所猜,他们还没有寻根究底的思想。我随后开启理论教导模式,我要让学生少走我“莽夫”的老路。
我:“想必你们小学已经学过,所以知道这个结论,但是,求学可不是记住一个死的结论即可,就像刚才,你们虽记住了结论,但却经不住我问,说明你还没学透。应该的做法是把你学到的这点做为线索,多方思考,提出问题,再把这些问题想清楚才是真的学会,即使你知识有限,暂时解答不了,也要勇于思考,发现问题,只有寻根究底,探求真相,才能学到真知识。今天这节课,我希望大家不但掌握课本知识,还要学会求知的方法。下面跟着老师一起活动,并领会方法。”
我拿来一个鱼缸,里面有几条小鱼,让学生观察,示范提出问题:
1.鱼在不停的吞水,为什么它的肚子却撑不破呢?
我们看到的是现象,但不应止于此,而应探求现象背后的道理。
大家可以猜测一下,难不成这水进入鱼口后根本就没进肚子?如果是,进哪儿了呢?
“让我们想办法探寻一下。”怕他们觉得枯燥,又说了句“咱们像不像大侦探?”
我把一滴红墨水小心得滴在鱼口前方,接着学生看到染色的水从鳃盖后缘流出来,他们很惊喜。我让他们总结了结论,解释了口与鳃盖交替张合的现象。
后面的问题仿照这个想法试着自己思考作答,难度大的就给点儿提示。
2.水经鳃流出也不能说明鳃是呼吸器官,怎么近一步证明呢?
给点儿提示:BTB溶液遇二氧化碳后会由蓝变黄
我又和学生一起用实验验证了水流入口前和流出鳃盖后,溶于其中的气体成分发生了变化,从而证明了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3.鳃有什么特征?(1.颜色鲜红,2.丝状)
4.鱼鳃为什么会呈现为鲜红色?(密布毛细血管)
5.鱼鳃为什么是丝状的?
发现学生想不出来,就给提示:冬天我们用暖气取暖,为什么要做成暖气片,而不是同体积的水箱呢?这里包含着什么道理?经过讨论引导最后大家总结出结论:增大与水的接触面积
为了加深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我又举了例子:你们初一的时候应该学过人的呼吸,你能说明肺为什么由很多肺泡组成吗?
一个同学一拍脑门儿说到:“啊,好神奇啊,原来是这个道理!当初学的时候,就觉得一堆肺泡乱哄哄的,竟没想到是这个理儿,现在脑中是一片清明啊!”我能感受到他的欣喜,我也非常高兴!
最后我总结道:大家看,我们根据现象,提出相关的问题,由表及里逐步加深,逐渐逼近能让自己满意的答案。这就是老师所说的“寻根究底弄明白”,这样学是不是感觉通透了?希望大家以这样的态度和方法认真对待学习,老天不会辜负你滴!
04
以“法”促“学”
我能感受到,这节课他们意犹未尽,不想结束,但时间已到,有个学生抢在我说下课之前,又提了个问题:“鱼既然用鳃呼吸,那它的鼻孔又有什么用呢?”
我非常高兴,有人已经开始用我的方法思考了。
我没给他解释,告诉他可以通过自己上网查询、设计实验等方法寻找答案。
我心里偷笑“小样儿,你的小脑袋瓜儿就是我的责任田,种子我都种下了,生长就主要是你的事喽,以后你就慢慢享受困惑与解惑吧,你能自己发现问题再有寻求答案的方法,你的知识会快速增长的,这正是我要的。”
这个学期我始终在强化这个思想,我想让他们形成这样的思维习惯。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对本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绩提高了一大截。这使我感到非常欣慰。
编者的话
新的学期,阁楼也会继续和老师们在一起。希望新的一年,各位老师所遇皆舒心,所见皆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