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和投资一样,需要不断实践和练习——巴菲特
巴菲特认为,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就是要不断的解决问题,然后不断成长,最后成为一个杰出的人才。人与问题的关系是猎手与猎物的关系。要么,人是猎手,问题是猎物;要么,人是猎物,问题是猎手。不是你消灭它,就是它消灭你。巴菲特正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将所遇问题一一消灭,最终才不负使命。
事实上,之所以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还在于自身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愿望太大,而促使愿望实现的行动太少。
我们都愿意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那么,怎样才能修炼成功呢?
首先,我们要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而不是任其发展到不可收拾的状态才措手不及。
股票市场风云变幻,要想适应并战胜它,就必须持续不断地学习价值投资和长期的投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避开股市陷阱、降低投资风险。
在巴菲特没有确定自己的投资体系之前,他和绝大多数投资者一样做技术分析,听内幕消息,巴菲特在未满20岁时,他也“炒股票”,中学毕业以后,巴菲特被劝说前往宾夕法尼亚州大学沃顿商学院读书,但他却常常泡在费城的交易所里研究股票走势图和打听内幕消息。如果巴菲特当时继续研究走势图和打听内幕消息,现在他或许已经破产抑或仍只是一名散户而已,但是他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他申请到了本杰明·格雷厄姆执教的哥伦比亚大学就读的资格,在哥伦比亚大学,格雷厄姆的苏格拉底式教学使巴菲特获益良多,他开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投资体系。
可以说,对巴菲特一生影响最大的是他的老师格雷厄姆,巴菲特从它身上学到了许多关于投资理论和财务分析方面的知识。对巴菲特影响最大的还有一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那就是被誉为“成长股之父”的菲利普·费雪,有一次,巴菲特在读完费雪的著作《普通股和不普通的利润》之后,把它奉为圭臬,想方设法打听作者的情况。
巴菲特见到费雪以后,从他那里学到最新的、可行的方法。也就是说,巴菲特学到的是如何判断成功的长期投资,从而获取更丰厚的利润。巴菲特在取得巨大成功后,并没有忘记所有给他帮助的人,他把格雷厄姆和费雪称之为自己的“精神父亲”,当然,博采众长的巴菲特除除了这两位恩师以外,还从来并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
总的来说,巴菲特学习的这群对象都不属于墨守成规的人,他们有关股票投资的观点和思想前后跨度100多,正是这样的博采众长,铸就了今天的巴菲特。
巴菲特好学却不迷信,他并不是盲目崇拜一个人。以费雪为例,费雪非常喜欢投资半导体和化学工业,而巴菲特则相反,他从来就不买制药股。巴菲特解释说:这种现象并不矛盾,两人都对,因为对于巴菲特来说,要知道哪家制药厂生产什么药品并不难,但如果要深入下去了解它的企业竞争优势在哪里,自己并不具备这个能力,更何况,即使是这方面的专家,也只有深入下去,紧跟产业的发展变化,才能做到胸有成竹,而费雪就不同了,他是这方面的专家,理应投资这些股票。
巴菲特认为,每个人的知识面都是十分有限的,但显而易见,丰富的知识对股市投资会有巨大帮助,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你就要实事求是地确定自己不知道的地方有多少,不知道的地方在哪里,你必须不断地、反复地问自己:“我了解这只股票吗?”
巴菲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认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要想避免出现大的投资错误,就必须对自己所要投资的股票和企业进行深入的了解。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学习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就是因为看起来简单,导致好像人人都会,而忽略了长期的积累和总结,每天进步一点,每周进行总结,根据现象,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出判断,再用自己的判断和真实的状况比,出现差异,再找原因,不断修正和深入。
巴菲特就他自己身的经历总结:最好的投资就是学习、读书、总结经验、教训,充实自己的头脑,增长自己的学问,培养自己眼光。
针对自己单位员工碰到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的困境,巴菲特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故事中的三兄弟就代表了工作中的三种人。
日本剑道大师冢原卜传有3个儿子,都跟他学习剑道。一天,卜传想测试一下3个儿子对剑道掌握的程度,就在自己房间门帘上放置了一个小枕头,只要有人进门时稍微碰动门帘,枕头就会正好落在这个人头上。
他先叫大儿子进来。大儿子走近房门的时候,发现了枕头,于是将之取下,进门之后又放回原处。二儿子接着进来,他碰到了门帘,当他看到枕头落下时,便用手抓住,然后又轻轻放回原处。最后,三儿子急匆匆跑了进来,当他发现枕头向他坠来时,情急之下,竟然挥剑砍去,在枕头将要落地之时,将其斩为两截。
卜传对大儿子说道:“你已经完全掌握了剑道。”并给了他一把剑。然后他对二儿子说道:“你还要苦练才行。”最后,他把三儿子狠狠责骂了一通,认为他这样做是冢原家族的耻辱。
卜传凭什么原则给三个孩子不同的评价呢?其中的一点,就是对问题的觉察。大儿子能够以最敏锐的思维觉察到问题,并且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二儿子发现问题较晚,但当问题发生时,处理得当;三儿子根本没有发现问题,当问题出现时,便采取极端的应急方式进行处理,结果把不应该砍断的枕头砍断了——自己制造了新的问题。而一个优秀的人,应能在第一时间察觉问题,并进行妥善处理。
其次,做一个领域的专家,还要学会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数学上的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优秀的人总能主动去发现问题,并且具有一种责无旁贷的责任感——只要发现了问题,这就是我的问题!不管前面是否有权威人士,是否有比自己更有学识和能力的人,我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人选。这种方式使他们永远具有一种天生的优势。即使在开始时没有知识等方面的优势,但最后能出成果的,必然是他们。
做一个领域的专家,我们可以从5个方面去“要问题”:
第一,向“关键点”要问题。关键点往往决定全局,因此,我们要重视:哪些点、哪些环节、哪些岗位、哪些人、哪些时间是关键的?关键点抓准了就能够纲举目张。
第二,向“薄弱点”要问题。一个链条有10个链环,其中9个链环都能承受100公斤拉力,唯独一个链环的承受拉力只有10公斤,那么这个链条总体能承受的拉力就只能是10公斤,这取决于最薄弱的那个环节。
第三,向“盲点”要问题。盲点就是你疏忽而看不到的地方。向盲点要问题,就是要到我们容易忽视的点、岗位、部门、工序、人员、时间等上面,去发现问题,或去防止问题的发生。
第四,向“奇异点”要问题。奇异点,是异乎寻常的点。异常现象可以提供新的机遇,或者引发创新,带来变革;
第五,向“结合点”要问题。上下级之间、前后工序之间、甲乙方之间、单位与外部环境之间、计划的两个环节之间等,都属于两个事物的连接部位,即结合点。结合点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为什么?因为结合点部位是信息的集散地,是矛盾的集中地。
发现问题,并全力以赴地解决问题,最终,问题一定会被你掳获,成为你的猎物。这是巴菲特坚持的做事原则,而你,也可以成为名副其实的一个领域的专家,消除身心花园中滋长的困顿,求得和谐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