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部制改革,更多大学开始发力。
短短一个月时间,中山大学“上线”两大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部、医学部。这也是中大首次成立学部。
大学学部制改革,最早出现在北京大学,至今已有20多年。与国内高校相比,广东高校的学部制改革尚在小范围探索,目前仅有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等开始“试水”,所设置的学部功能也不尽相同。
学部是什么?为什么越来越多大学成立学部?学部制改革,究竟改什么?
“成立医学部是学校医科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在医学部的成立仪式上,中大校长、中科院院士高松这样说。
能成为“大事”且引起广泛关注的大学治理体系改革,自然不会太多。此次中大的学部制改革,力度不可谓不大——
11月12日上线经济与管理学部,由5个学院组成,涵盖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学科;
12月11日成立医学部,由8个学院、10家直属附属医院和相关科研机构、实验平台组成;
不仅如此,接下来还将在人文、社科、理学、工学和信息等学科组建学部。
学部负责人“配置”不低。中大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由副校长、岭南学院院长李善民担任,医学部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担任。
中山大学。图片来源:中山大学
学部成立时,李善民说,学部的设立有利于统筹相同和相近学科的人才培养标准、学术标准与学术评价,实现一个入口、一个出口,促进跨院系跨学科协同合作,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部合力。
“中大医科铸就了巨大体量,积累了大批优质医疗资源,救治了成千上万疑难重症患者的生命,创造了粤港澳大湾区多项医学奇迹。”宋尔卫则说,医学部要提升医学教育的水平,要打造强大的医学研究平台,并通过成立各专病委员会,凝练学科方向,整合优质医疗资源。
学部制是什么?
所谓“学部制”,是将院系按照学科门类或学科群归类,并在学校和院系之间增加一个学术性组织或行政管理结构,进一步统筹院系、科研单位开展学科建设,形成学科综合优势。
学界普遍认为,大学学部制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巴黎大学率先成立独立的4大学部治理体系,后来渐渐在英国、德国等国家的大学流行开来。学部更多是一个学术组织概念,拥有更多的学术权力,当然也不是一概而论,部分学部会拥有行政权力,以便协调不同的院系、科研单位协同运行。
国内大学学部制改革历史不算长,只有20多年。
北京大学1999年率先在国内进行学部制改革探索,成立4个学部学术委员会。次年,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原北京医科大学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由此开端,学部制进入了国内高校视野。发力学部制改革,广东高校最早启动的是深圳大学。
深圳大学。图片来源:深圳大学
深圳大学早在2013年组建了医学部,5年后组建师范学院(教育学部),后又组建艺术学部。
华南师范大学也设有4个学部,在2018年成立教师教育学部,下设4个机构;在南海校区成立工学部,下设3个学院和1个研究机构;同时设有心理学部、物理学部,统筹规划学科建设。
学部制改革,方兴未艾。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部)成立后,下设教育学院、心理学院、体育学院3个学院和附属教育集团。在学部统筹下,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等学科开展交流合作,共同申请研究课题、建设跨学科研究所,探索加强学科交叉融合。
今年1月,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部)改制为深圳大学教育学部,下设教育学院、教育研究院、教师发展学院。“改制后的教育学部,不仅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也承担起教育研究、师资培训工作。”深圳大学教育学部执行主任李均说。
深圳大学。图片来源:深圳大学
学部制改革,自然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国内大学治理架构中,一般分为“学校—学院—系”三级管理。但这样的管理架构,也存在比较明显短板,同一个学科往往分布在多个学院和机构。
学科是大学改革发展的龙头,只有龙头舞起来,才能更好地激发大学的活力。
在近年的“双一流”建设中,学科内涵建设、特色发展、质量水平是重中之重。因此学部制改革也成为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资源整合、冲击一流的重要尝试,越来越多的大学瞄准这一突破口,少则成立一个学部,多则成立9个学部。
像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分别成立了7个、6个、9个和6个学部,重设院系、新建学部,进行全校进行改革。但更多高校是先行试点,比如清华大学只设置了医学部,其他暂未进行改革。
太原理工大学刚启动学部制改革,一次把30个院系整合为8个学部,期望能打造“超越学院层次的更高起点、更高标准、更高要求的一种开放式跨学科组织”。
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同样是大学学部制改革核心焦点。
一年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明确新设置“交叉学科”门类,是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作为下设一级学科。
从部属高校到地方高校,学部制改革成为新热点,以激发学科、教学、科研的新活力。只有学科够大够强,才能在全国高校的新一轮竞合中杀出一条新路子。
“过去学院制改革将院系越分越细,不利于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也增加了管理上的困难。”在李均看来,学部制改革可在一定程度上纠正过去学院制改革走得太急、分得太细的弊端。但学部制改革不能是仅仅设立一个学部,而是要把交叉学科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及加强基层单位学术权力的功能体现出来。
大学的治理体系中,学部将扮演什么角色?大学的学部名字一样,所承担的任务却不大一致。
高松长期在北大任教,曾担任过常务副校长。一年多前接棒中大校长后,他到深圳校区调研时,就提出校区的相关学科之间要坚持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做出特色,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要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校区之间的协同管理,加强学院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
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实现跨校区协作、提高治理效能,是中大治理体系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过去几年,中大改革发展迅猛,体量倍增。现在拥有“三校区五校园”,其中广州校区有南、北、东三个校园;2000年启用的珠海校区,近年来投入70多亿元进行“提增量”建设;2015年与深圳签约共建深圳校区,布局新医科新工科,加速冲击世界一流大学。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图片来源:中山大学
体量大了之后,如何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稳步推进学部制改革,目的是健全学术治理体系,激发院系活力,促进学科交叉。”今年5月,高松在中大春季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将按照相近学科原则来设置学部,努力构建“学校—学部—院系”三级学术治理体系。
释放的信息非常明显,学部类似于跨院系平台,可以打破校区空间的限制、不同院系的隔阂,充分整合一级学科资源,推动交叉学科融合发展。
中大经济与管理学部有5个学院,其中岭南学院、管理学院分别在广州校区南、东校园,旅游学院、国际金融学院和商学院则在珠海校区。医学部的体量更为庞大,包括北校园的老牌医学院中山医学院、深圳校区新成立的中大医学院等8个学院和10家直属附属医院,分布在广州、珠海、深圳三地。
高松以医学部为例提出规划,要有利于统筹相同和相近学科的人才培养标准、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有利于统筹相同和相近学科的学术标准与学术评价,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有利于促进跨院系跨学科教育和研究的合作,提高学科建设整体水平。
由于改革目的不同,自然而然,学部制表现形态和建设结果也不尽相同。
华师的学部制建设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比如教师教育学部下设单位没有传统的院系,而是新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实训中心、教师发展评估院、教师发展学院4个机构,改革目的是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激发教师教育基层学术组织的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推动“新师范”建设。
华南师范大学。图片来源:华南师范大学
深大的学部制建设则为“实”,医学部、教育学部、艺术学部都精准对应学科、院系、专业。
“学部有实有虚,和学校发展的历史传统有关。”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说,学部制改革并没有统一的模式,但要把握住大方向,从学理上梳理清晰如何超学科、跨学科培养人才,真正发挥建立学部的效益。
国内大学学部制诞生至今,一直有不同的声音:在学校和院系之间增设学部,有“叠床架屋”之嫌,增加管理层级和管理成本,可能影响大学的治理效率,也未必能激活院系的改革活力。
归根结底,学部制的改革逻辑是资源怎么分配,学校放权给学部还是壮大院系?
“学部制改革中,学校、学部、学院之间的权力要进行重新分配,若不进行相应的改革,盲目增加学部进来,只会增加管理层级。”李均说,学部制改革不是单纯设置一个学部,而是需要学校用生态的、全局的眼光和视角来理解学部制,做出整体的系统性改革,重新设计学校的治理体系,通过制度设计明确学部的权利和义务。
华南师范大学。图片来源:华南师范大学
卢晓中认为,学部制改革,需要通过下放自主权解决效率问题。学校需对学部赋权,使其应该拥有比学院更高的学术权力。赋权后,相同和相近学科可以在学部中统筹发展,相比过去各个不同的学科需要到学校层面争取资源而言,更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对于这一问题,粤港澳大湾区更多高校正在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
今年9月1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正式开学,迎来了首批500名硕士博士生。与传统大学设置院系不同,这所年轻的大学不设院系,而是设置“枢纽”和“学域”,要建成世界上第一所融合学科大学。港科大(广州)设置功能、信息、系统、社会四大学术枢纽,每个枢纽都指向一个综合性系统问题,其下聚合多个学域进行交叉融合,涉及学域共计15个。
“我们将致力发展融合学科,并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和前沿学科。”港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说。
“不能‘为学部而学部’。”卢晓中提出,学部制改革要真正回应新科技革命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回应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趋势。
大学改革没有固定模式,不能依样画葫芦。惟进取也,故日新。
【开栏的话】
大学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怎样的大学?今起,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推出“湾区大学问”栏目,走近粤港澳大湾区大学,探究改革逻辑,挖掘精彩故事。
【记者】吴少敏 马立敏 卞德龙 汪祥波
【设计】彭晓
【作者】 马立敏;吴少敏;卞德龙;汪祥波
广东教育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