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记者 国倩
“没人天生就擅长写文章,只要肯用功、肯钻研,人人皆可得道。”说起公文写作,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2006届校友杨清泉颇有感触。参加工作后,杨清泉持续在办公室从事文字综合有关工作将近七年,经历了金融研究部、质量管理办公室、秘书部等多个内设单元,从事调查研究、综合秘书、党委秘书等多个岗位,从一个对公文写作一窍不通的理科生,成长为掌握公文写作技能的办公室多面手。“其中的酸甜苦辣百味杂陈,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有切身体会。”最近,他将多年工作经验写进《商业银行常用公文写作理论与实务》一书中,并成功出版。
杨清泉
写公文也有规律可循
杨清泉大学毕业参加工作,见习期满就到了办公室条线工作,持续在办公室从事文字综合有关工作将近七年。现任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地市级分行副行长的他,对商业银行常用公文写作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和独到的理论见解。“公文写作不需要天分,没有什么一吃见效的‘灵丹妙药’,但是有方法、有规律。如果掌握了这些方法和规律,也就没有那么难了,再加以持续写作锻炼,就可以游刃有余了。”
基于结构主义的公文结构范式,便是杨清泉在《商业银行常用公文写作理论与实务》一书中提到的公文写作中的“秘诀”。
《商业银行常用公文写作理论与实务》
他从银行办公室文秘每年重复的工作中发现商业银行常用公文的规律,他说每年年初要准备新年致辞,然后撰写上年工作总结和社会责任报告等总结性材料,接下来就要筹备年初工作会议这个重头材料,以及一系列的专业会议材料,每个季度要开展季度分析材料,其间各级领导来调研,还要准备各类汇报材料,陪同领导外出调研要写新闻报道,整理领导讲话要印发内部情况通报等等。尽管银行经营管理工作每年周而复始,但是每个场合所用的材料不能“炒冷饭”,要结合新情况新问题写出新东西出来。在不断反复的写作过程中,他察觉到了一种“变”与“不变”,“变”的是具体素材的来源与用途,“不变”的是材料的写作目的和基本结构,把所有公文的这种“不变”进行总结提炼,就上升到了一个指导公文写作的经验总结。
为了让这个经验总结形成理论,杨清泉找到了结构主义来分析解构公文,通过逻辑与辩证分析,他认为“写作目的、结构框架、材料来源、写作要领”四个方面是公文形成的关键要素,每一类型的公文都可以通过上述四个方面进行概括,他将其称之为公文结构范式。在研究结构主义与公文的同时,杨清泉也将公文写作行为进行规范,认为规范的公文写作应该包括“确立公文主旨、搭建结构框架、明确材料来源、组织语言应用、审核修改润色”五个步骤。
宣传稿件、行政公文、制度办法、汇报材料、发言材料、分析报告……记者看到,在这本名为《商业银行常用公文写作理论与实务》的书中,将结构主义引入公文写作领域,总结提炼出了一个经典的结构分析范式,为公文写作提供了一个标准方法,同时在商业银行常用公文写作中运用该方法,较为全面的介绍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各类公文的具体写作案例。“这些案例都是我十多年的工作中积累下来的。”杨清泉说。
“搞材料”不能闭门造车
用心,是杨清泉工作的一大特点,也是其宝贵精神的一个具体体现。从大学开始,杨清泉就形成了每天记录自己工作的习惯,每个学期几个本子,每到年底,他就将自己一年的工作记录翻翻看看,在总结经验中,也为接下来的工作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是杨清泉将工作变成学问研究的重要基础,在他的家里,记录着每年工作的本子,早已堆积成山。
公文写作是一个书面名词,在日常工作中, 杨清泉更多地称其为“搞材料”。“搞材料是一件脑力活,不仅需要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地谋篇布局;它也是一件体力活,办公室的员工白天大多被各种日常琐事所包围,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能文思泉涌、笔耕不辍,加班加点也就成了习惯。”
杨清泉的部分记录本
杨清泉说,虽公文写作有规律可循,但万不可闭门造车。一次,为了写一份几万字调研报告,他曾花费了一个月时间,“有时光闷头写是写不出来的,你得要去组织座谈,去调研,去跟很多人沟通协调,搜集材料,从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反复修改。而在这个过程无形中也会提升个人的沟通协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也正是源于对工作的那份认真,杨清泉慢慢从对公文写作一窍不通的理科生,成为同事们口中的“一支笔”。为了不让后来人继续走弯路,杨清泉觉得自己肩负有推广公文写作结构主义理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用38万字,近400页文章,把重复工作当学问去研究,将从十余年的文字工作总结出宝贵经验与后来者。“人生就像一场并不用交卷的考试,没人出题,没人监督。只有善于深入思考,在回顾与总结中才能找到继续前行的方向。希望我的经验能为更多人提供工作思路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