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读书经历,为什么说这是他取得成功的秘诀

发布者:墨敏之 2023-11-1 01:31


毛泽东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在他幼小的年纪里他接受的是当时的私塾教育,上学时所读的书都是些四书五经之类的中国传统经典,这样的读书生活他经历了6年。

童年和少年时期的毛泽东其聪明程度就已经超过了当时所有的同龄人,对于四书五经这类难懂难记的的经典书籍,毛泽东不仅一看就懂,而且基本上都是学滚瓜烂熟,倒背如流的程度。

很多孩子需要几年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个学期都会背了,所以,他有许多空闲的时间偷偷地去读一些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说唐》等类的杂书,这些书在当时在学堂里是禁书,可幼小的毛泽东却很喜欢读,他经常寻找机会去偷看这些被当时的人们认为的闲书,为此时常遭到私塾先生和父亲的指责。

毛泽东虽然熟读私塾里所教的经典古籍,但他并不喜欢读这些书,这在他后来的许多谈话中都提到过,尽管不喜欢这些东西,但由于毛泽东聪明过人,无意间却熟练地掌握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这使他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民族传统文化基础。

相反,毛泽东对《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这些“杂书”特别感兴趣,尤其是《水浒传》里被逼上梁山的造反人物,却成了少年毛泽东心中的大英雄。

1910年,17岁的毛泽东满怀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韶山冲,离开了封闭的私塾学堂,来到邻县的东山学堂求学,在这里他很快就显露出了非凡的才华。他的文章不仅才华横溢,而且立志高远,老师们惊叹地说:“我们学堂里出了一名救国材”。

在东山学堂的日子里,毛泽东大开眼界,读了许多当时进步的书刊,心中树立了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思想。

  毛泽东酷爱读书,尤其是一些改良社会的书,半年后,东山学堂已经满足不了毛泽东的读书需要,于是他决定到湖南省会长沙去读书。

1911年春天,毛泽东考入了湘乡驻省中学,

到省城长沙后,毛泽东的视野再次被打开,他除了读书,开始关注起社会变革,并从而实现了他人生中的又一次重大转变。

在这里,他知道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并被孙中山的民主主义革命深深地吸引着。

  不久之后,辛亥革命爆发了,这时的毛泽东感到很振奋,他决定投笔从戎,投入到湖南新军混成旅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当了一名列兵。

  毛泽东在长沙革命军中度过了半年,他不怕吃苦,认真地参加军事训练,每月得到的七块大洋军饷,他基本上都是用来购买了书报。

后来,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此时的毛泽东对此感到很失望,于是他就退出了新军,决定继续读书,探寻新的道路。

1912年春,毛泽东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了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后改为第一中学)。

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历练,青年毛泽东更加热爱读书了,除了在学校里上课外,他把业余时间也全部用在了读书上,尤其是一些历史类的书籍他最爱读,在读书的同时,他也写出了许多令学校老师和同学们都很惊叹的文章,其中有一篇叫《商鞅徙木立信论》的文章,全文仅600字,老师看后给他写下的批语就有150字,并赞其曰:“文如其人,毛润之天下奇才,不久之后必为国之栋梁”

  由于这所学校远不能满足毛泽东的求学需要,在这里读了半年书后,他决定退学。

  1912年7月,毛泽东不顾老师和同学们的劝阻,离开了省立一中,寄住在长沙新安巷的湘乡会馆,每天步行三里路到浏阳门外定王台的湖南省立图书馆进行自学,他觉得在这里能读到更多的书,学到更有用的东西。

在这里,毛泽东读了许多社会科学和人文类的书籍,包括世界历史和地理教材,近代启蒙思想家、科学家、经济学家卢梭、斯宾塞、孟德斯鸠、达尔文等的著作。

在这里他第一次看到了世界地图,才知道这个世界原来竟然这么大。

毛泽东的这段自学经历,对他以后的人生影响很大,从此以后他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世界。

  后来,由于家人的反对,毛泽东又结束了这段自学生活,决定重回学校,继续求学。

1913年春,毛泽东又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湖南公立第四师范,他在入学时考试答卷上所写的那篇文章,校长看到后赞叹到:“这样的文章,我辈同事中有几个能做得出来!”

可见,此时的毛泽东已是一个令人折服的青年才俊了。

1914年春,第四师范合并到第一师范,毛泽东被编入预科三班,该年秋,预科期终考试,毛泽东成绩优秀,编入本科八班,同学30人。

  由于湖南第一师范办学风格创新,而且注重社会实践和体格锻炼等活动,这对毛泽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在这里用了5年半的时间接受了一次完整的师范教育,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并且获得了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成为了一个能够独立思考问题,有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见解的了不起的青年。

  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毛泽东创立了一套奇特的读书方法。他既善于“静中求学”,经常一个人跑到山林里,静静读书。

也能够“闹中求静”,他有时特意坐在热闹的的大街上去看书。可以说,在湖南一师的读书生活,是毛泽东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步,湖南一师奠定了毛泽东深厚的文化基础,为他日后成就伟业做了学问和知识上的准备。

毛泽东在一师读书期间,一直受到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尊重。老师们认为他是“异才”,是“伟器”;同学们则认为他是“智囊”,是“怪杰”,并送他一个外号叫“毛奇”。

1917年6月,毛泽东参加一师学生“人物互选”,全校11个班,400多人参加,他得票最多。

  1918年6月,毛泽东从一师毕业,结束了他5年半的师范生涯,这标志着他的读书生涯结束,完全走向了社会。

学校的读书生涯结束了,毛泽东迅速投入到了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但自此以后,读书却成为了伴随他一生的一件大事,可谓手不释卷。即使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他也从没有放弃过读书。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长征时期,延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尤其是建国以后的岁月里,到处都留下了许多关于毛泽东刻苦读书的感人故事。

毛主席曾经说过: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但书不能不读。”

毛泽东的这些与众不同的读书经历,是他取得成功的秘诀。

在读书的过程中,毛泽东最令人叹服的是,他总是能把自己在读书中所学到文化和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并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形成一套指导社会实践的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就是毛泽东思想。

读书使毛泽东成为了一个博学多才,智慧过人的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军事家,从1921年他参加中共一大到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历经28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在世界上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新中国,毛泽东成为了令所有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领袖。

为你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