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与孔子谈贫富之道:如切如磋,学问无止境

发布者:暖葵若挽 2024-8-26 18:37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平凡并非真涵养的体现。因此,孔子向子贡强调,要安于贫穷而乐于追求道德,要保持平实的态度。他指出,仅仅做到不骄傲是不够的,还应进一步追求礼节,尊重他人并怀有爱心。

让我们插入一个关于慧能的故事。在五祖弘忍法师要求弟子们作偈句时,神秀的偈句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法师评价神秀“未见本心”,意味着神秀的境界仅在门外。而当慧能听到神秀的偈句后,也作了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法师看到后,用鞋子擦去了这首偈句,这一行为富含禅意。

神秀的境界表明,我们虽身处尘世,追求智慧,但尘世充满污垢,每当尘埃落在我们“心”上时,我们应将其拂去。这里的尘埃象征着烦恼,面对烦恼,神秀主张将其“擦去”,即不与烦恼对抗。然而,要知道烦恼本身亦是智慧的体现,大悲即是大智慧。

因此,在慧能的偈句中,他主要表达了消除与烦恼的对立。而弘忍法师用鞋子擦去慧能的偈句,意味着连这种“无”也要被“无”化。这与子贡与孔子的对话有着相似的深意。

在富而好礼的方面,我们从与工商界人士的交往中可以看出,社会上的一些富人令人反感,他们不学无术,言谈庸俗。因此,富有并不一定意味着好礼。好礼不仅体现在礼貌上,更在于学问和做人方面的不断求进。一个真正富有的人,如果能够不断追求学问,注重做人做事的道理,那才是真正的了不起。有些人事业成功后,往往与亲朋好友疏远,这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讲到这里,我们再看下去,便能理解子贡为何对老师孔子心悦诚服。孔子确实了不起,因此子贡引用了一句古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这首诗出自古代,由前辈古人所作,当时流传甚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八个字,是引用古诗中的原句。

这首诗讲述的是制作玉石的方法,如花莲的玉石,最初是一块桌面大的石头,买来后,第一步是用锯子将其剖开,这叫切;找到玉石后,用锉子将石头部分锉去,这是第二步手术,叫磋;玉石磋出来后,再慢慢雕琢成戒指、鸡心、手镯等形状,这叫琢;最后加上磨光,使玉石发出美丽的光芒,这叫磨。切、磋、琢、磨,这正是教育的比喻。

一个人生来就需要接受教育,慢慢从人生经验中体会,学问越深,功夫就越细,到了后来,学问就越难。因此,“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对孔子的推崇,仿佛在说:“做学问要像对待玉石一样,我明白了。”孔子回答他:“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赐是子贡的名字,孔子说他懂得了这个道理,现在可以开始读书,也可以开始读诗了,因为孔子刚刚向他提示了一个道理,子贡便能自己推演出其他道理。这表明子贡天资聪颖,按照现代教育的说法,是教授了一个原则,他便能自行类推。

然而,这句话的研究引出了一个问题,即诗的问题。我们知道中国文化,在文学的境界上,有一个演变发展的过程,大致是汉文、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到了清朝,南怀瑾先生认为对联达到了顶峰,尤其是像曾国藩、左宗棠这样的中兴名将,将对联发展到了极致。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形态演变,大致如此。

有人问为何我们如此重视诗的教育,这是个大问题。在下一篇《为政》中,将详细阐述这个道理。一般人通常认为,作诗只是无病呻吟,变成诗匠。从前也有人戏谑这种诗,所谓“关门闭户掩柴扉”,关门就是闭户,闭户也是关门,掩柴扉还是关门。虽然平仄和韵脚都对,但拼凑起来,毫无意义。这就是无病呻吟,这样的文学,确实有问题,都成了“关门闭户掩柴扉”。

孔子对子贡说的话,揭示了“诗”的真正意义。作诗学诗的人,并非仅仅想成为诗人。因此,诗的目的,并非仅限于文学。其中蕴含的道理极为重要。关于诗的文化,孔子在下一篇中会详细说明。在这里,他告诉子贡,读诗,并不是让你变成一个酸腐的书呆子,而是要“告诸往而知来者”。不仅作诗,我们读历史也是如此。现在大学里的历史系、历史研究所虽然能取得好成绩,但对做人做事似乎并无太大帮助。我们中国人过去读历史,主张学以致用,其精神就是“告诸往而知来者”,理解过去,预见未来,这正是诗的精神。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