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又曾以为学四事勖儿辈:一曰看生书宜求速,不多阅则太陋;一曰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一曰习字宜有恒,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一曰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跛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盖阅历一生而深知之,深悔之者,今亦望家中诸侄力行之。
这封信是曾国藩家书的倒数第三封,写于1871年12月。
曾国藩于1872年3月去世,这是他人生最后时光所写的信。
“盖阅历一生而深知之,深悔之者”。
这些都是他经历了一生所深刻感悟到,而又有所懊悔的事物。
曾国藩此时已经60岁,步入晚年,疾病缠身,很多事力不从心,身心俱疲。
他预感自己时间不多,所以在信里总结自己的经验,告诫子侄后辈,希望后辈能有出息,让家族一直繁荣。
这四件事,对于做学问来说,确实是很重要的,放在现在依然有效,必须要认真汲取经验,认真执行,才能收益良多。
一、阅览新书
阅览新书应讲求快,假如不博览群书,则会太孤陋寡闻。
读书既要多,也要精。
首先,是要多。
只有阅读大量的书,才能拓宽知识面,形成基础。
在此基础上,再精读,化繁为简,把知识变为精华,对个人成长来说才更有益。
我在2022年末的时候,曾看过关于快速阅读的书,知道了很多快速阅读的方法。
并马上应用,继续看更多关于快速阅读的书,希望掌握快速阅读的技能。
但后来,我又看到其他观点,说人生有限,要多看好书,好书也要多看几遍。
名著都看不完,哪有精力去看其他书。
但现在,看了曾国藩家书后,我又醒悟过来,我以前的观念是错的。
多读书肯定利大于弊。
读的书多了,自然就能分辨出书的好坏,有些书看几眼就能知道内容不多,或者内容七拼八凑,根本不值得读。
我之前看的书少,确实孤陋寡闻。
之后要多读。
二、温旧书
温习旧书应讲求熟,不背诵的话就容易忘记。
看的书多了,经历的事情多了,就能知道哪些书是好书,对人生有帮助,可以常读常新。
这些书,可以称之为“经典”、“名著”。
在看书的时候,要用笔标注出重点,写出自己的想法。
这样第二次再看的时候,就能有的放矢。
对于未标注的地方,可以快速阅览;对于标注的地方,可以放慢细读,看自己以前写的想法,对比现在的想法,是否有变化。
从中可以看出自己的成长轨迹。
三、习字
习字应该有恒心,不善于书写就好像身上没有衣服,山中没有草木一样。
古时候人们传递信息,都用手写,包括红白事上的贺联、挽联,平时的祝福等。
因此字的好坏很重要,有“字如其人”的说法,文人们很重视。
但现在是21世纪了,很多人都在电子产品上交流,字的好坏不是决定性因素。
但也应该重视,在不少场合,依旧很重要。
毕竟现在的各种重要考试,如中考、高考、公务员考试等,都是电子化阅卷。
如果字写得太差,肯定会造成低分。
如果字写得好,最起码能保证客观公正的评分。
而且练字是一个长期性的行为,可以磨炼一个人的心性,也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四、做文章
做文章时应当多思考,不善于写文章就好像人哑了不能讲话、马瘸了不能行走一样。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要多读书,还要多思考,思考后要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
想法是千变万化的,写出来的东西则有形,更直观可见。
古人追求“立言”,把自己的想法转化为文章,可以留存千古。
我现在每天写公众号文章,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语言组织能力。
写作是一个自己和自己思考、对话的过程,对我来说,是好事,是需要坚持的事情。
通过442天的写作,我已经成长很多。
但成长没有上限,期待更好的自己。